2013年10月,已经35岁的前媒体人黄继新参加了《非诚勿扰》,在个人介绍片,他自称是中国互联网专业性最强的知识社区的联合创始人。后来经网友证实,这家社区正是知乎。
15分钟的播出时长,黄继新没能牵手成功,却带来了“知乎”的百度搜索指数增长。
当时正值知乎宣布开放注册,平台需要用户涌入,黄继新的操作神似当年为推广【qq:944254534】而伪装成女网友聊天的马化腾。但八年时间过去,知乎早已不再借此“土法”拉拢用户,其平台价值已是一块金字招牌。
2019年4月,在吸引上千人参与的新知青年大会上,周源告诉世人,知乎已经是一家大社区,未来要推动商业、用户、内容的交互与提升,构建特色社区生态。
但对当下的知乎而言,“特色社区生态”谈何容易。
“知乎变味”,这是用户近年来最直观的感受,而这背后,则是知乎不断扩张的必然问题,也是知乎社区治理与商业化“左右手”互搏的呈现结果,更是知乎前进路上逃不开的命题。
左手:“靠谱”社区
2018年10月的一个深夜,马化腾“现身”知乎发问: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融合创新会带来哪些改变?
深夜发问一出,网友、大V、媒体纷至沓来,知乎被再次引爆。
时间回到7年前,2012年5月,马化腾在知乎上留下第一个问题:下一个十年,互联网升级的大致方向在哪里?
账号注册8年留下2大问题,“不太活跃”的马化腾也足以点燃知乎。
作为知乎内测时的首批用户,马化腾之后还有李开复、王小川等企业家,Keso、马伯庸等文化名人,郭磊、Maggie等垂直领域专业人士,他们丰富的从业经历足以形成专业见地。
专业人士回答专业问题,知乎大V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从业经验和写作能力,在创作前进行充分准备,创作时加以严密的逻辑复盘,如此这般,大V才称得上专业。
物以稀为贵,专业人才从来都是凤毛麟角,知乎也不例外。
2014年,知乎“数据分析大神”苏莉安调研了351万知乎用户,其中粉丝超千人的用户占比万分之九,粉丝上万的则只有万分之二,而零关注、零提问、零回答的“三零用户”超过200万人,占比59.65%。
数据背后,反映出知乎大V的含金量着实高于其它内容平台,但也同样证明,少量头部用户为近60%的“学习者”生产内容,知乎是一款围绕顶层设计的精英社区。
在这个精英社区中,学习型用户更渴望自我改变。艾媒数据显示,知乎上本科学历的用户占比64.5%,月收入5k以上的用户占比近50%。
因此,这群用户对内容专业度要求更高,他们对专业创作者更为尊重,社区管理意识更为突出,发言的理性程度也高于其它内容平台。
在这样的用户和创作者之上,【北京物联网开发:15611115563】,知乎一度形成健康的“内循环”,大V生产专业内容让用户补齐短板,用户再通过点赞感谢、理性指正等方式给创作者以正向反馈,激励大V不断提高内容专业度。
可见,大V与用户良性互动,早期知乎的金字招牌就是“靠谱”。但“靠谱”的小圈子易实现,“靠谱”的大社区难做到。
知乎作为一款内容产品,用户增长是逃不开的话题,它是连接社区关系和商业变现的重要命脉。同时,知乎在2012年便获得A轮融资,到目前已累计公布7轮融资,资本自然对知乎的增长指标有更高要求。
因此,“束之高阁”的知乎必然要放低身段,招揽更多“顾客”。
2013年3月,知乎开放注册,不到一年其用户数同比增长9倍之多。到2019年1月,知乎注册用户达2.2亿,同比增长约57.14%。
用户数据好看了,知乎“靠谱”招牌挂不住了。给普通用户“开口子”,知乎想要更多学习型用户,但随着产品推广的深入,下沉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