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效应一直是互联网产品最引以为豪的特性之一,服务更多的用户却并不需要付出同等比例的成本,而且在用户之间也能形成互动节点,这是过去的非互联网产品所做不到的。
因为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一张信息网络,所以互联网产品才普遍有网络效应。在网络效应强的领域,寡头效应也更明显。这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其中社交产品最典型,大的只剩下1-2家,信息类产品比如资讯新闻,其实也就4-5家比较大的。
网络效应大体上有这么几个特点:
1、随着核心业务的扩展,边际成本不断降低,边际收益不断提高(比如腾讯和百度等公司服务更多用户收入提高的同时,相关成本并不需要同等提高);
2、连接效率提高,这个连接效率包括用户和用户之间,用户和平台之间,【北京制作网站:15611115563】,以及平台和平台之间(比如美团的外卖、酒旅和电影之间的业务协同);
3、达到规模临界点前后的差异巨大(比如淘宝上的买卖双方数量不达到一定规模之前,是获得不了网络效应的好处的,还会显得越做大就亏得越多的感觉);
4、规模大且密集的网络效应可以吃掉小而疏散的网络效应(比如微信陌陌等社交产品吃掉用户体量不够的,比如只做某个城市的打车平台肯定干不过滴滴);
5、网络效应并不只在社交网络里发生,网络效应也不只发生在海量用户的领域里。
但是二十年过去,在纯线上产品和线下元素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网络效应所带来的“效用”也在不断被稀释,起码全国性的网络效应被稀释了,只剩下本地性的网络效应还存在。
比如北京的外卖送不到上海,也不能在深圳叫上海的出租车过来接。所以这类本地属性较强的互联网产品,相对传统线上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获客、运营和服务的成本都在增加。
但你不能因此说这类公司因此就是一个传统公司了,它们的网络性被稀释主要发生在前端用户侧,而在中后台的职能、架构和系统里,其实诞生出了新的网络效应,也可以说是网络效应被迁移了。
比如滴滴的车辆和乘客的匹配调度系统,当然不能把北京的车调到上海去,但是理论上滴滴全国都可以采用一套差不多的底层架构和算法,再根据不同的城市去微调。这也是为什么Uber鼎盛的时候可以用一套产品架构全世界扩张,因为它的中后台都还是一套东西,只是每个城市需要新的城市经理组一个运营团队。(不过打车平台的城市和城市之间也是可以有网络效应的,只是很弱,而滴滴据说快复活的顺风车业务本质上也是可以扩展同城用户间的网络效应的,尽管也很弱。)
前端用户网络效应强的产品,垄断性极强,比如微信,在只有2000多员工的情况下拥有10亿日活,靠的就是通过海量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互动来产生网络效应,而不需要微信来提供新闻和电影视频,也不用微信提供地推和配送。
微信只是提供一个工具,网络结构完全在用户之间产生。
但是因此,【北京制作网页公司:15611115563】,这个网络结构连微信自己也无法轻易搬到其它地区和国家,因为这取决于中国人本身和世界其它国家人群的互动率。从结果看,这个互动率肯定远远不如Facebook,语言只是因素之一,更多的是商业和文化上的原因。这些都是美国人的先天优势,背后其实Facebook本身能起的推动力量很小,所以在许多国家其实也都有自己的社交工具。
所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微信和脸书也是最有可能一夜之间分崩离析的产品,马化腾多次表达过当年很怕拿不到移动互联网船票的焦虑也来源于此。
实际上,可能只要有20%的用户关系因某种原因离开微信,这些关系被抽离后这张网络很可能就开始飞速地“自崩溃”,正如它当年飞速地“自增长”。
但是中后端网络效应强的公司,在起初阶段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搭建系统,但它也很难说一夜之间就崩溃了,因为广州失守了还有上海,深圳失守了还有北京。因为本质上这些崩溃,相互之间是不直接影响的,中后台的策略和架构可以继续在另外一处提供服务。
直到因为前端业务缩减或者投资人不看好导致现金流不够用了,那此时整个中后台的系统才可能停止工作。因为本地服务的战争,说白了和军事战争类似,粮草没了才什么也不用打了。但只要还保留最后一个山头,理论上革命的火种就不算熄灭。
一、头条:App工厂的本质到底是个啥?
头条系的产品,相对微信来说,在前端用户侧的网络效应都很弱,今日头条App有规模但没啥网络效应,用户不但不互动连注册登录都不太配合。
其网络效应并没有强过过去的门户,所以陷入腾讯新闻、新浪新闻和网易新闻等的包夹之中,数据显示其活跃用户甚至可能正在下滑。抖音的社区氛围算是有一定网络效应,但远不够强大,所以始终面临快手、微视和百度好看等产品的竞争长期无法摆脱。
但是头条的核心是在中台的算法、用户增长和商业化,这三者之间并非三个独立部门而是相互关联,这三者也同时和头条所有的产品打通。
所以无论做多少个App,其实成本对头条来说都差不多,因为可能就是改改前端交互界面的事。可以说,头条并非押宝某一个App去获取用户端的网络效应,而是把中台的网络效应发挥到了极致,或者说,头条让这些App之间形成了网络效应,这可能也是它被打上App工厂标签的原因。
腾讯的问题如前所述,微信强大的时候无人能敌,但崩塌起来可能很快,但腾讯内部其实并没有一套很好的社交产品方法论来打造一个合适的中台,也就是所谓的“微信的成功无法复制”。甚至,腾讯在做微博和短视频这样的社区类产品的时候也是屡战屡败。其中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前面提到的大网络效应吃小网络,有时候在公司内部也会发生,有了微信的腾讯会觉得微博这样的产品无关紧要了,所以当年才会主动关停了腾讯微博和腾讯微视。
所以我们看到腾讯做了10多款短视频产品依然不见起色,而头条这边抛开抖音的巨大成功不谈,西瓜和火山的体量其实都超过了腾讯旗下一干视频产品。
话说回来,腾讯其实有比较强网络效应的中台是在游戏产品这边,既有成型的方法论和系统支撑,同时也通过多个部门之间进行相互配合,所以腾讯的游戏可以不断打造出爆款。(腾讯确实有无穷无尽的流量可以不断推广自家游戏,但百度在PC时代也有无穷无尽的流量,却没见能打造出游戏产品的矩阵,而网易流量不如百度却总能爆出精品,这背后是有类似的东西在支撑的。)
(责任编辑:北京网站建设,北京网站制作公司)